第十一屆中國縣域現代農業發展高層會議面向全國范圍各級政府機構及相關企事業單位征集了2021鄉村振興優秀案例,以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成果,從而為“十四五”期間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提供示范經驗。
“中農富通”微信公眾號陸續發布2021鄉村振興優秀案例,請持續關注。今日為大家推薦案例:種田就是種風景 種稻就是種人民幣――桂林市龍勝縣大寨村集體經濟發展“龍脊模式”的調查。
廣西桂林市龍勝縣龍脊鎮大寨村,地處舉世聞名、天下一絕的“龍脊梯田”核心區金坑片區。從2003年以來,大寨村黨支部、村委會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將獨一無二的世界級人文景觀梯田作為股份,積極參與龍脊梯田景區旅游的持續深度開發,較好地實現了農業與旅游和諧開發、集體與個人同步富裕、當前與今后持續發展,推動梯田資源變資產、景區村民變股東,打造出了獨特的集體經濟發展“龍脊模式”。
一、基本情況
大寨村位于龍勝縣東部的龍勝梯田片區中,距龍勝縣城36公里,距鎮政府23公里。全村共有15個村民小組,286戶,1232人,98%以上人口為瑤族;全村有旱地面積425畝,水田面積757畝。
龍勝縣的龍脊梯田分為金坑瑤族梯田觀景區,平安壯族梯田觀景區。梯田分布在海拔300-1100米之間,最大坡度達50度。2018年4月19日,中國南方稻作梯田(包括廣西龍勝龍脊梯田)獲得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正式授牌。大寨村委就有14個村民小組共273戶1127人居住在龍脊梯田核心區金坑瑤族梯田觀景區內。

大寨村村民世世代代在山坡上開墾水田,日積月累,形成了氣勢恢弘的梯田群。從前的大寨村因為曾產金礦,又被稱作“金坑”。雖有金礦,但因為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寨村的瑤胞生產生活極為艱辛,全村僅有一條泥巴小道穿過層層山嶺通往山外。村民只能通過馬拉人扛、肩挑背馱,從20多公里遠的山外運回所需的生產生活資料,過去外出打工成為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700元。本地流傳的一句民謠“半邊鐵鍋半邊屋,半邊床板半邊窩”,形象地說明了當時大寨村人生活貧困的狀況。
2003年9月,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大寨村支部、村委會通過招商引資,采取梯田景觀入股、村集體按照門票收入及纜車票收入一定比例提成的方式,合作開發以農耕梯田和民居村寨的自然和諧風景為依托的紅瑤梯田景觀旅游。15年來,大寨村的集體經濟發展隨著梯田景區的開發穩步增長,實現了景區旅游、集體收入、村民分紅、人均收入四個連年增長:一是吸引游客連年增。大寨村所在的金坑梯田景區接待游客從2003年的0.6萬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78萬人次,預計2019年將超過80萬人次;二是集體收入連年增。村集體獲得的提成收入年年看漲,從2003年的2.5萬元增加到了2018年的673萬元,增長了近270倍之多,近年來每年都以比上年增收百萬元左右的速度遞增;三是村民分紅連年增。農民群眾的集體經濟分紅連年增長,2018年村民分紅最少的一戶也分到2747元,分紅最多的大寨村大寨二組65歲的老人潘應芳家達到了56000元;四是村民收入連年增。2003年前全村人均收入不到700元,到2017年全村人均年收入突破1萬元,2018年實現了人均12000元。全村270多戶有70%的村民辦有民宿、酒店、旅館、農家樂等,最高的年營業收入超過100萬元,每年吸引游客就地消費6億多元。
隨著梯田保護與開發,景區旅游事業的不斷發展,大寨村集體富了起來,修路、路燈、文化室等公共設施逐步建了起來,曬衣節等各種節慶活動也舉辦起來了。除了核心區12個村小組享受集體經濟最大分紅外,另外4個村小組雖然不在核心景區,也通過參與旅游服務、維護景區秩序等方式,增加了村組集體與村民的收入。
二、集體收入及配股分紅的主要做法
(一)村民共同維護,有可持續收入來源
大寨村周邊近千畝的龐大梯田群落,過去是一種貧窮的象征。過去開發梯田,是因為生活所逼,沒有辦法才不得不開山成梯造田。處在景區核心區的大寨村12個村民小組共有293戶人家,納入旅游開發的僅有886畝梯田,全村人均只有0.6畝。由于長期的低溫及少日照,加上冷泉水的灌溉,每年都只能種一季水稻,從每年的6月初(芒種時)開始插秧,到10月初才收獲,水稻生長期長達150-160天,而普通的水稻種植只要115-120天。隨著旅游業的開發,如今這環村四周的高山梯田,在大寨村人的共同愛護、維護和保護下,已經成為一筆財源滾滾的財富。
一是護生態。大寨村人認為,保護好梯田才有旅游業,才有收入,早在2004年成立了梯田維護管理小組,爭取了上級支持的3萬株苗木在梯田周邊以前開金礦砍樹的地方造林2000多畝,成為了綠綠蔥蔥的水源林。他們倡導“種田就是種風景,種稻就是種人民幣”的理念,在制訂的村規民約中,對稻田的收割時間進行了統一規定。
二是護景觀。過去,每年的國慶節黃金周,就是觀賞梯田的黃金時間,過了國慶黃金周就收割水稻了。但是,隨著龍脊梯田的知名越來越響,進村的游客越來越來,國慶黃金周不得不作出每天最大限客2.8萬人的決定,結果很多外地游客反映國慶節時間太短,滿足不了需要。從2017年開始,村里和景區管委會提出再創一個黃金周的提議,要求國慶節后延長多兩周時間再收割水稻。此舉,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擁護,今年從10月8日一直到20日都仍客滿為患。
三是護開發。2003年剛開發梯田景區時,門票每張定價30元,而村里每年拿到的收入固定為2.5萬元。2008年修通進村柏油路后,游客慢慢多起來了,從2009年開始改為每年從門票提取7%的收入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自此,村集體收益一年多過一年連續翻倍增長,從2009年14.7萬元開始,2010年15.6萬元,2011年增加到28萬元,2012年達56萬元……到了2012年,為吸引更多游客,景區決定開辟大寨停車場至金佛頂的索道上馬纜車項目。經過村兩委干部的耐心引導做思想工作,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每年進村的游客激增,村集體從中增加了纜車收入的4%提成作為集體經濟收入。
(二)科學設置股份,讓村民都有存在感
隨著村集體收入的增多,如何配股分紅,才顯得合理又科學,取得全體村民的支持,是一個難題。如果只按照梯田面積來分又不準確,過去的梯田面積都是大概估算的面積不準確,不管多寬多長的梯田,每收五擔谷就算1畝,而且分田到戶后各家各戶的人員變化很大了,很多人將享受不到分紅;如果僅按照人口分紅又顯得不合理,梯田景觀是要靠每年的水稻種植才形成的,沒有了梯田就沒有景觀更沒有收入,按人口分不利于調動種田的積極性;如果按照農戶數來分又太機械且不公平,畢竟有的家庭人口多,有的家庭人口少。
經過村兩委干部再三討論,反復征求意見,從2009年開始,決定以梯田面積數為主,兼顧農戶數和人口數以及村集體提留幾方面考慮制訂分紅方案:在所得的集體經濟收入中,拿出50%按面積分給種田農戶,20%按農戶戶數分配,20%按戶口人頭分配,另外的10%留于村里的公益事業及其他用;到了2012年,隨著村集體經濟收入的越來越多,經過討論又將上述分配比例調整為70%、12%、12%和6%。梯田的維護管理分紅誰種誰有,按當年核實的實際種植面積計算。2018年,大寨村納入景區的886畝梯田畝均獲得分紅5600元,實現了資源變資產。在大寨村,村民都笑稱“種田就是種風景,種稻就是種人民幣”。
不管是調整前還是調整后股份設置分紅方案,都能兼顧了全村方方面面人員的利益。有梯田種植的農戶要種植水稻及維護梯田景觀多拿一些,沒有種田的農戶也同樣享有合理的收益,每個村民都是股民都可以享受到分紅。2018年,該村按照戶口本登記,共有273戶、1127人獲取分紅,實現了村民變股東,全村皆大歡喜,充分調動了村民人人維護梯田參與景區發展的積極性。

(三)平衡各方利益,有合理的分配機制
在調查中我們注意到了一點,每年的村集體經濟分紅中,專門設置了5%的份額(2012年調整為3%),用于補償當年景區開發時修路占用的稻田農戶,而且是年年設、年年有補償分紅。按照大寨村集體經濟的這一分配方案,2018年僅這一筆分紅補償就占了20.19萬元。
當年景區剛開發時,沿線的羊腸小道全部要擴建成為能通汽車的公路,共計需要占用到32戶的80多畝田地。在上級政府的同意下,在村干部的組織協商下,當時由村集體從所得的景區收入提成中籌集了12.8萬元,對這些田地統一進行了征用。如果沒有當初村民支持同意征用田地修路,不可能有現在梯田景區每年幾百萬游客和幾千萬元的收入。雖然當年已經一次性對修路占用田地每畝給了1500元的補償,但隨著游客的越來越多,景區收入也越來越多,村集體經濟收入也水漲船高。景區內的梯田每年每畝都有幾千元的高額分紅,如果不考慮這部分讓田讓地出來修路的農民心里感受,很容易造成新的矛盾,甚至可能會有人因此提出收回原來修路的田地阻止通車。大寨村的集體經濟分紅方案中,很好地照顧到了這部分失地農戶的持續收益問題,平衡了各方關系,全村群眾心平氣順,齊心支持村集體的各項工作。
(四)發展公益事業,讓集體更有話語權
大寨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看漲,但村兩委并沒有將這些錢一分了之,而是在每年的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錢用于村集體用經費,大力發展各種公益事業。2012年前提取比例為村集體總收入的5%,之后提取比例調為3%。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從2008年以來一直堅持執行了十年的“鼓勵教育獎”。
根據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同意,從2008年開始,大寨村從集體經濟收入提留中設立“鼓勵教育獎”, 獎金根據收入情況逐年提高。到2018年,該獎項的資金為:在村小學就讀的學生,每年學習成績獲1個A等成績就獎勵50元,多獲多獎;而本村小學老師所教學生每獲得1個A等成績就獲獎20元,同樣是多獎多得;在本村小學就讀過的學生如果考上一本大學一次性獎勵5000元,考上二本大學則一次性獎勵3000元。在獎勵的引導與老師家長的激勵下,從2008年以來,大寨村已經考出了16個從梯田走出去的大學生。
除此之外,村兩委利用提留的集體經濟收入辦起了各種公益事業和活動,如修路、安裝路燈、安裝自來水等,并從2006年開始籌辦“六月六”紅瑤特有的曬衣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與,既增加了門票收入,更增加了村民的民宿和餐館業收入。
(五)創新發展思路,讓企業村民雙增收
大寨村與旅游公司從2003年合作開發梯田旅游,當年接待游客6000多人,到2018年接待游客78萬人,比開發之初增長了120多倍。不僅旅游公司賺得滿盤滿缽,而且帶動了村民就地創業致富。通過扶持引導,許多大寨村的村民通過搭景區旅游的順風車,紛紛在自家或路邊,開辦起民宿或農家樂接待游客脫貧致富。據初步統計,到2019年上半年大寨村約有70%以上的村民開辦有各種民宿、酒店、農家樂180多家。經營得比較好的民宿、酒店有全景樓、觀景樓、美景樓等幾家,年營業收入都超過100萬元以上。其他有一定規模的民宿如大寨客棧、金坑旅館、稻香閣、金頂閣、寨花樓、觀光酒店、田心山莊等,年營業收入都在20萬元以上。大寨村的村民通過提供餐飲、住宿、歌舞表演、銷售旅游商品等旅游接待服務實現創收,初步測算僅2018年景區在大寨村的各種旅游消費達6億多元。
梯田旅游的熱度持續提升的背后,是村民就業創業觀念的轉變。大寨村人在梯田旅游開發前,一般在重陽節九月九收割完水稻后90%的勞動力都要外出打工,否則就沒錢過上一個好春節;梯田旅游開發后,大寨人都回村里工作了,最初是從幫游客挑背行李、帶路當土導游;到了后來,景區開通索道后游客激增,大寨村人再基本不再用幫背幫挑行李了,大多數都在自己開辦起民宿當起小老板來,旺季的時候每家民宿酒店還得到鄰村雇請3、4個人來幫忙才忙得開。而景區陸續引進的索道公司、景區專線運輸公司、電瓶車觀光專線、保潔公司等企業,根據各自的特點吸收了大量村民就業,僅景區旅游公司就吸收大寨村協管員12人。
2018年開始,為了延長梯田水稻成熟的景觀期,滿足更多的游客要求,大寨村人將本應國慶節后就收割的水稻延后兩周再收割,僅十來天時間就增加游客6萬人,村民的年底提成不僅因此大大增加,每畝梯田還另外獲取得了旅游公司給予400-500元的延期收割補償費,實現了企業經營與村民增收的雙贏。
(六)帶動周邊村寨,讓更多村寨富起來
按照龍脊景區旅游公司與大寨村簽訂的《旅游合作協議》和《龍脊梯田耕種協議書》,每年提取門票收入的10%作為景區內梯田維護費分紅給大寨村民,并給予每畝梯田500元或1000元的耕種補貼。在這10%的提成分紅中,既包括了大寨村景區內12個村民小組、以及平安村、龍脊村景區內的村民小組共同享有的7%門票收入,也包含了景區外大寨村4個村民小組及沿路12個村委共享的3%門票收入。
為加快推進當地脫貧攻堅,帶動周邊村寨共同脫貧致富,經過多方協商,景區旅游公司從2018年開始每年從旅游收入中拿出一定資金,分別給予龍脊鎮不參加景區門票提成分紅的其他12個村委各2萬元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并要求各村委共同做好景區維護管理等工作。
而龍脊鎮各個民族村寨以大寨村為標榜,根據各自特色推出不同的旅游產品,打造出了一個大范圍的“村寨聯盟”扶旅游貧模式,涌現出黨員簽約貧困戶,共同養殖銷售鳳雞、翠鴨,種植百香果、羅漢果,開設農家旅館等旅游產品的“能人帶動”模式,帶動了大批群眾共享旅游扶貧發展帶來的“大蛋糕”。以大寨村景區為輻射,景區從多角度為周邊村集體和村民創設了多渠道的就業機會。通過發動當地群眾開展導游、背包、抬轎、景區保潔、景區秩序管理等旅游服務;鼓勵群眾銷售羅漢果、百香果、茶葉、民族工藝刺繡等土特產商品;帶動周邊群眾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等為旅游飯店提供蔬菜、土雞、魚等食品供給等。
三、幾點體會與啟示
龍勝縣龍脊鎮大寨村緊緊依托梯田這天下一絕、千古遺產資源,與旅游企業合作開發龍脊梯田景觀旅游業,實現了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東,從2003年以來短短十七年間,集體年收入增長上百倍,村民年分紅從0到數萬元,成為有名的集體經濟發展“龍脊模式”。通過調查,我們一致認為,大寨村集體經濟發展“龍脊模式”至少有四點經驗值得肯定:
(一)堅持村集體與村民個人同步致富,是“龍脊模式”集體經濟發展的重點內容。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大寨村在景區開發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積極引導村民人人參與景觀打造,共同維護景觀,同步發展民宿、餐飲、小商品銷售等家庭式服務業,讓村民共同分享開放開發成果,實現集體與個人共同富裕,大大豐富與拓展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內涵。
(二)堅持農業生產與旅游開發同步,是實現集體經濟項目可持續增收的重要措施。在大寨村耕種耕田,統一耕作,統一插秧,統一管理,統一收獲,年終按面積分紅,既是對傳統農業產業的提升發展,充分調動了村民種糧的積極性,又是“種風景”,更是“種人民幣”。只有象大寨村這樣,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堅守農村性農、農民務農的初心,把產業發展與景區開發有機結合起來,集體經濟收入才會源源不斷,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好項目。
(三)堅持資源為主兼顧各方的集體收入分配機制,是凝聚民心共同發展集體經濟的核心要求。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沒有錢分是前提,但分得合不合理卻事關這種模式能不能堅持下去的長遠大計。大寨村早在景區開發之初就制訂村規民約,后來又出臺股份分紅方案并進行了一次調整,統籌考慮了有田與無田、人多與人少、修路被不被占田、景區內與景區外等各種因素,經過反復討論才形成目前集體收入分配方案,實現了每塊梯田都是資產、個個村民都是股東,得到了全村群眾的支持。
(四)堅持村兩委的引領帶頭作用,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力保障。大寨村共有15個村民小組1200多人,散布在梯田景區內外的6個村寨,梯田也早已經分到各家各戶,如果沒有村支部、村委會那樣堅強有力的組織來協商統籌,很容易讓村民見利忘義,各搞各的,造成你爭我搶一盤散沙的被動局面。這一點,在很多景區很容易看到。但大寨村兩委班子非常團結,有事大家商量,有好處積極為村民爭取,該村的集體經濟年收入從最初幾年的2.5萬元,提升到提取7%景區門票收入并不得低于15萬元,到后來新增索道纜車收入的4%,再到國慶節后延期收割的每畝500元補償,每一步都為集體打算,為村民謀利益,并且還用提留的收入開設了“鼓勵教育獎”,辦起了各種公益事業……這些,沒有堅強有力的村兩委來領導抓落實,單靠分散的村民是不可能實現的。
作者:楊明飛 梁家炬 劉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