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陽炙烤,最近天氣到底有多熱?
據報道,重慶市發生多起山火,其中一起起火原因初步分析為干燥枯枝落葉高溫自燃;洞庭湖、鄱陽湖上演“滄海變桑田”,面積縮減四分之三;湖北某地老鄉反映,當地已快兩月沒下雨,土地干得發裂,花生一扯就斷;江南部分地區水果出現裂果、落果、日灼傷害等現象……
高溫干旱疊加,除了影響林果作物,還影響到了養殖業。連續高溫不僅會引起畜禽的熱應激,導致疫病、生長緩慢和采食量減少等,嚴重時還會導致畜禽死亡。同時,高溫也會嚴重影響水產養殖,不利于魚蝦蟹攝食、生長,魚池易出現缺氧泛塘情況。
除了“熱得要命”,高溫造成的缺水、斷電、飼料短缺等衍生問題,也在“烤”驗著各地養殖戶。據媒體報道,湖北省建始縣一家養雞場嚴重缺水,70萬只雞依靠當地消防大隊送水才渡過難關。成都市一家養殖場在四川省發出緊急限電通知后,不到48小時就因為飼料企業停產而不得不向當地媒體求助,為蛋雞籌集口糧。臨時停電后,有養殖戶因為發電機損壞無法使用,高溫缺氧導致數萬斤魚死亡……
斷水、限電、停產對養殖業的沖擊顯而易見。畜禽天天要進食喝水,魚蝦一刻不能沒有氧氣,且養殖業更容易受氣候環境等因素影響,風險本就相對較高,加之生產投入大、投資回收周期長,一旦遭遇風險意外,損失也會較高。面對高溫旱情,不能指望“天公作美”。做足后續應對、積極挽回損失才是正解。
面對災情,各地相關部門已迅速行動起來。農業農村部門發揮農業科技人員作用,針對高溫旱災提供防災減災技術指導,強化災情調度與評估,分類落實救災措施,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財政部、應急管理部已預撥地方防汛抗旱資金13.5億元,其中防汛救災資金10.5億元、抗旱救災資金3億元。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富余電力全部輸送至華東、華中、西南等地。
接下來,各地農業農村、水利、電力、氣象、應急等相關部門還要各司其職、協調配合做好工作。在制定防災應急政策、調配水電等緊缺資源時,要因地制宜、按需施策,避免簡單粗暴、“一刀切”地“拉閘斷水”。要統籌兼顧旱區居民、企業、養殖場、農田灌溉等多方用水用電,有針對性地采取保供措施,精準對接村鎮、灌區、養殖場取水用水,合理安排用電限電。
對養殖戶來說,在尋求農業農村、水利、消防等部門支持幫助的同時,自身也要做好飼養管理,注意防暑降溫,優化飼料營養,防止飼料霉爛、變質和水體受到污染,強化動物防疫,將患病畜禽和健康畜禽隔離飼養,對病死動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一直以來,“南澇北旱”往往被人們視作常識。每年汛期來臨前,南方各地都會組織防汛隊伍,建立汛期預警體系,干部和群眾都積累了不少防汛經驗。然而面對近期的“汛期反枯”和高溫旱情,一些地方缺乏準備、措手不及。有氣象專家表示,氣候變暖背景下,原本罕見的極端天氣以后很可能會更頻繁出現。這給我們提了醒:即使是傳統南方汛區,注重防汛抗洪的同時也要轉變思維方式,繃緊抗旱這根弦。如此,遭遇極端天氣,方能有備無患。
具體來說,相關部門要加強應急預案準備,比如氣象部門做好監測預警,農業農村和科技部門提前研究應對方案和技術措施等。對養殖企業和養殖戶而言,除了要做好發電機、水、飼料等應急設備和物資儲備外,不妨借此優化升級技術、管理水平,并可通過購買養殖保險等方式未雨綢繆、規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