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r id="k06cl"></tr>
  2. <ins id="k06cl"><option id="k06cl"></option></ins>
      1. <tr id="k06cl"><nobr id="k06cl"><delect id="k06cl"></delect></nobr></tr>
      2. <small id="k06cl"></small>
      3. 登錄

        注冊

        首頁?新聞資訊?行業資訊

        新聞資訊

        【三農人物專訪】柯炳生:依靠科技進步 走內涵式農業發展道路

        2021-06-07 閱讀量:



        柯炳生 : 依靠科技進步 走內涵式農業發展道路

        ——專訪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

        科技強則農業強,科技興則產業興。農業科技創新提供的驅動力日益強勁,正在為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裝上動力澎湃的引擎。2021年5月,2021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第十一屆北京(通州)國際都市農業科技節盛大開幕。借助科技節,《現代農產品銷售與消費》雜志有幸采訪到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先生,讓他來為我們分享為什么我國農業發展要“依靠科技進步,走內涵式農業發展道路”。

        記者:習總書記曾說過“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闭埬鷱奈覈F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和需要的角度談談農業的發展要依靠科技進步,需要走內涵式科技發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柯炳生校長:總書記的論斷,非常深刻,點出了農業現代化的要害。我國的農業,只能走內涵式發展道路,而要實現內涵式發展,只能依靠科技進步。

        要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需要弄清楚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密切相關:第一,農業發展的目標是什么?第二,距離這些目標,我國農業還有哪些差距?第三,要消除這些差距,主要靠什么,科技進步有什么樣的作用?

        第一個問題:目標問題。農業現代化的根本目標,是解決好人民的吃飯問題。民以食為天,總書記講,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吃飯問題很重要,吃飯問題也很復雜。吃飯問題,有5個層次:吃得飽,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愉悅。

        農業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解決好這五個層次或者五個方面的吃飯問題。

        其中,前三個層次,直接與農業生產過程有關。要想吃得飽,產品的數量就要充足,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想吃得好,產品的質量就要更高,包括:口感要好,要更甜更香等,要更受消費者喜愛;吃起來更方便,無籽無核好剝皮;貨架期要長,易于儲存,易于運輸,等等。要想吃得安全,就需要有良好的生產環境和生產過程,使得產品中不含有害成分。

        第四個層次,吃得健康,是由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所決定的。第五個層次,吃得愉悅,這是農產品的增值服務,主要涉及到餐飲業、酒店業和旅游業等部門,是提供在外就餐和外賣服務。這兩個層次,是以前面三個層次為基礎的,所以,也離不開農業生產。

        第二個問題:在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方面,我們做得怎么樣,有哪些差距?概括地說,是兩句話:一句話是成就巨大,另一句話是挑戰突出。我想用幾組數據來加以說明。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有標志性的指標是:我國人均糧食的生產數量增加了50%,從317公斤增加到477公斤;人均肉類的生產數量增加了5倍,從9公斤增加到54公斤;人均水果生產增加了18倍,從7公斤增加到136公斤。

        從國際比較看,我國用10%的耕地面積,生產了21%的谷物,25%的肉類,30%的水果,養活了18%的世界人口。

        與此同時,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也得到了全面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可以說,我國農業的發展成就巨大,舉世公認。

        但是,與此同時,我國的農產品進口速度也大幅度增長。尤其是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之后,農產品的出口增加了3.7倍,從161億美元增加到760億美元,而進口則增加了12.8倍,從124億美元增加到1708億美元。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凈進口國。

        在大宗農產品中,除了蔬菜是凈出口之外,其他主要產品,包括大米、小麥、玉米、大麥和高粱等谷物,大豆,食糖,油料和食用油,棉花,豬肉,牛肉,羊肉,禽肉,以及水果等,均為凈進口。也就是說,在大宗農產品中,我們幾乎什么都缺。

        展望未來,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和城市化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總量會不斷繼續增長,并且對質量和安全的要求也更高。而在生產方面,則是面臨著種種挑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資源約束,尤其是耕地資源、水資源和勞動力資源,數量只會減少,而不會增加。而農業勞動力的成本,會繼續快速提升。

        未來的挑戰,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如何用越來越少的土地,越來越少的水資源,越來越少并越來越貴的勞動力,生產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農產品。

        這就引出了第三個問題,如何去應對好這些挑戰,把我國的農業推向一個新的更高的發展水平。這就需要創新??倳浿赋?,創新是第一動力。而最關鍵的創新,就是科技創新。

        內涵式發展道路,其本質就是高質高效發展,是在不增加自然資源投入規模條件下的發展。面向未來,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同以往的農業比較,一定是以產量更高、質量更好、更為安全、更為高效、更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主要特征。而所有這些,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梢哉f,沒有新的科技創新及其成果的應用,就不可能有現代農業的發展。

                記者:您曾經是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您見證了我國農業科研發展的歷程:從幾個農業試驗場,到現在發展成全球最完整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從依靠“一把尺子一桿秤”做科研,到現在已經有發展成設施完備、裝備精良的科技創新條件平臺體系。在這個過程中,農業的生產方式從“人扛牛拉”傳統生產方式,發展成了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的現代生產方式;我國從“大水、大肥、大藥”的粗放生產方式,轉變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方式。請您也給我們介紹一下,走內涵式科技發展道路的理念是什么?我國農業內涵式科技發展到現階段的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柯炳生校長:我前面談到了我國農業在過去四十多年中取得的巨大成就。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這些作用,可以概括為兩大方面:一是一系列體制機制和政策改革,尤其是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和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二是生產能力的極大提高。而科技進步,對生產能力的提高,發揮著關鍵的作用??萍嫉倪M步,讓我國農業的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深刻變化。

        在大田種植業方面,機械化程度日益提高,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率已經超過了70%,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了60%。在園藝業方面,設施化程度從無到有,不斷擴大,溫室面積已經超過550萬畝,大棚面積達到了1600萬畝。在畜禽養殖方面,規?;某潭雀?,現在,除了在非常偏遠的山區之外,一家一戶農民在院落里養豬養雞,已經成為歷史了,現代化的養殖場,快速發展,已經有了高度現代化的樓房養豬和樓房養雞了。

        在這個過程中,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都獲得了極大提高。

        1978-2018年間,我國糧食的平均畝產,從168公斤提高到365公斤(1.2倍);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的農產品數量,糧食從1076公斤提高到3248公斤(2倍),肉類從30公斤提高到426公斤(13倍),水產品從16公斤提高到319公斤(19倍),園林水果從23公斤提高到867公斤(37倍)。

        從總體上概括起來,我國農業,已經由自給自足為主傳統小農經濟,發展成了面向市場生產的現代商品經濟??萍歼M步,是巨大的推動力。

        我國農業科技的進步,首先表現在研發方面,科研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一批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實力不斷增強,各種科研設備條件發生了很大的改善,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例如,根據ESI論文排名,中國農業大學的“農業科學”學科,已經超過了所有的美國大學,提升到全球高校的第2位。

        在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方面,除了原有的各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之外,其他各種渠道科技推廣的服務體系也日益發展,包括涉農企業的技術服務,各種合作社和協會的技術服務,農業院校師生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員的服務,等等。

        盡管我國的農業科技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升,但是,由于基礎水平太低,同發達國家比較,現在仍然有很大差距。而農業科技水平的差距,體現在農業生產上,就是單產水平低,產品質量有差距。例如,我國的主要糧食品種的單產水平,均低于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尤其是大豆和玉米的畝產水平,只有美國的55%左右(大豆130:230,玉米410:740)。

        我國農業科技水平的差距,是由一系列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科技投入強度還比較低。據統計,我國農業領域現在的研發投入強度僅僅為0.7%左右,而發達國家通常均在2%以上。

        其次,我國農業科技的引進改進集成方面較為突出,而原始創新不足。

        第三,我國的涉農企業研究基礎差,缺乏重大科技的研究能力,而發達國家的大型企業研究能力強大,例如在作物良種、化肥農藥、農機制造等方面,都有引領性的重大成果。

        第四,我國農業科研的公益性較強,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有不少漏洞,使得很多研究無法靠市場機制調動企業的投入積極性,而國家的科研投入又顧及不到,因此,有不少領域缺乏研究。例如,國家對糧棉油大宗作物的研發投入較多,而對糖料、蔬菜、水果等領域的投入少,使得這些方面的原始創新就更少。

        我國走科技創新的內涵式農業發展道路,關鍵是要發揮好兩個作用,即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強度,充分認識到我國農業科技的公益性特點,加大農業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充分認識到農業科研“廣種薄收、一收永收”的特點,改善科研項目評價理念和方法,鼓勵進行大膽探索和長期性研究,真正地做到允許失敗。另一方面,要發揮市場激勵機制,更有力地鼓勵和促進農業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協同創新,調動更多企業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包括充當主角和配角。

        此外,也要通過更好發揮兩個作用,不斷創新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模式,解決好最后一公里問題。中國農業大學老師創建的科技小院模式,就是非常好的一種模式創新,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實現了各方共贏,很有推廣價值,已經寫入了今年中央出臺的“鄉村人才振興”文件。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業高校推廣這種模式,必將在科技助力農業現代化方面,做出重要的貢獻。

        記者:在當前和近期的鄉村振興工作中,對科技的需求點有哪些關鍵的科技?是否存在“卡脖子”問題?在“十四五”期間,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重點方向是什么?

        柯炳生校長:在農業技術方面,可能不會有芯片那樣嚴重的“卡脖子”問題,可能不會有國家干預的禁售行為,但是,具有技術壟斷性地位的企業,是可能進行刁難的,利用壟斷地位,以謀取暴利??赡馨l生的領域,主要是作物種子和畜禽原種方面。

        我想,也正因為如此,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把種子作為科研攻關的重點,要求打好種業翻身仗。種子問題,是農業生產力的最關鍵的基礎。因為,優良的種子和畜禽水種苗,既是高產的基礎,也是優質的基礎。盡管其他方面的技術也很重要,但是,種子是關鍵基礎:種子好,不一定高產優質;但種子不好,一定沒有高產優質。

        我們今天談種子問題,已經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的改良技術了,如雜交、嫁接等,而是要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從分子和基因層面找方案。

        現代種子技術本身,涉及到多個方面。我想,現在的關鍵環節,還是種子資源的基礎性研究。種子資源的調查、收集、保護和保存,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對這些資源的潛力,通過現代生物學手段,在基因層面,進行發掘性研究,尤其是在發掘重要功能基因方面,取得突破。這是源頭性工作。然后,把這些重要功能基因,運用到具體的育種過程中。當然,育種技術也非常重要。一段時間以來,由于轉基因被妖魔化,使得我國的現代生物育種研究工作,受到嚴重的阻礙。主要是這個方面的研究投入大幅度下降,產業化受阻,研究人員積極性受到打擊。今年的一號文件提出,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這將對加快推進我國包括轉基因在內的現代生物育種技術研發,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除了種子之外,機械化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機械化的主要作用,是解決人工成本快速增加問題,降低農民勞動強度,保護農民身體健康,以及縮短作業時間搶農時,等等。

        設施農業技術,包括設施園藝業和設施畜牧業,是集成性技術。其重要效果之一,是可以極大地提高土地生產率。例如,我在調查中了解到,有企業利用現代化溫室,采用9層立體化霧培技術,種植大麥草,每畝每天的優質飼料大麥草的生產量可達6噸以上;一畝這樣的溫室大麥草種植,就可以同時供養300頭肉牛。還有的養豬企業,建設了現代化的樓房養豬模式,養豬樓房高達11層,飼養同樣規模的生豬,占用土地不到平層建筑養豬場的十分之一。這樣的設施農業方式,都極大地節省了土地。其中,樓房養豬養雞,不僅節省土地,也有利于疫病防控和環境保護。

        此外,還有,現代化的水肥藥一體化技術,也能既可以大幅度節省水肥藥投入,節省生產成本,也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而智慧農業,更是可以全方位地提升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并且可以全面提升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效率。

        真正有價值的科技創新成果,既要有科技的先進性,同時也要有經濟的可行性;既要滿足消費者對數量、質量和安全的要求,也要滿足生產者對經濟效益和收益的要求;同時,還要滿足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只有這樣的成果,才能得到普遍應用。

        概括地說,現代農業對科技進步的要求,主要是在四個方面:增產,提質,節本,環保。只要在這四個方面任一方面做出貢獻,都是有重要價值的,都能夠促進農業的內涵式發展。

        中國南和設施農業產業集群

        記者:全球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中農富通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北京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農業,一直在致力于推廣科技創新,比如,每年舉辦一次科技節展示研發創新農業科技項目,每年自主研發專利和軟著成果有100多項,請問下,作為農業高科技服務的企業,如何在現階段思考和定位企業的科技創新,應該關注哪些點,怎樣做,來讓未來農業科技創新與現代科學技術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柯炳生校長:中農富通有著深厚的中國農大背景,很多員工都是中國農大的校友,很多技術創新也是與農大的老師們合作的,在產學研結合方面做得很好,近年來取得了不少成績,成為一個具有標志性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作為原校長,我為校友們和老師們協同創新取得的成績,感到驕傲和自豪,也表示衷心的祝賀!

        我希望在國家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中農富通會再接再厲,在農業高新技術的應用研究、技術引進、技術示范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果。尤其是要根據企業的特殊優勢,找準定位,在優勢領域中,尤其是在設施園藝方面,繼續發揮引領作用,把優勢做大做強。要更好地利用現代化設施,采用先進生物技術和智慧農業技術,繼續在提高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資金回報率,引領高質高效園藝產業發展方面,取得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成果,發揮出更好更大的示范引領作用。不僅要在國內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中具有一席引領地位,也要爭取在國際設施農業領域中,發揮出重要的影響力。

        記者:2021年,第十一屆北京(通州)國際都市農業科技節在5月盛大開幕,屆時將設施農業、智慧農業等先進的農業技術展示,請您談談對這屆科技節的期待。(注:本次采訪發生于“2021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第十一屆北京(通州)國際都市農業科技節”召開前夕,科技節已于2021年5月23日盛大開幕)

        柯炳生校長:北京(通州)國際都市農業科技節已經連續舉辦十年,影響力不斷擴大和提升。我相信,第十一屆北京(通州)國際都市農業科技節,通過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和各方人士參加,通過更多的設施農業和智慧農業先進技術成果的展示和交流,將會進一步促進農業產業鏈各方的協同與合作,推動我國設施農業和智慧農業的發展。祝愿這次科技節取得圓滿成功!也預祝這一搭建在首都北京的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越辦越好,不斷發揮出更大的影響力!

        文章來源:本文選自《現代農產品銷售與消費》2021年第19期總第170期,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久久国产精品张柏芝
        1. <tr id="k06cl"></tr>
        2. <ins id="k06cl"><option id="k06cl"></option></ins>
            1. <tr id="k06cl"><nobr id="k06cl"><delect id="k06cl"></delect></nobr></tr>
            2. <small id="k06cl"></s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