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加工園區的創建,是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的有效途徑,也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內容。
編輯搜圖
農產品加工園區創建的重大意義
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助推器
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充分發揮基礎優勢,國家或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的高等要素,創新應用多種高新技術,生產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加工產品,有利于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提高市場價格。同時,隨著園區加工生產能力和生產水平的提升,對農產品原材料的數量和質量需求不斷增加,對農業生產的規?;蜋C械化等水平提出新的要求,推動區域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從農業延伸出來的農產品加工業,連接工農、溝通城鄉,是鄉村產業中潛力最大、效益較高的產業,通過農產品加工園區的建設,可以將農業產業鏈留在縣域。同時,隨著農產品加工業經濟實力得到增強后,其效益通過人員、技術、信息、要素、組織等各種渠道向周圍地區輻射和擴散,帶動商業、運輸、旅游、服務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和集中,這些產業又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吸引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該產業,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是龍頭企業培育的孵化器
農產品加工園區作為載體,能夠招商引進具有較強實力的大型企業,從而培育一批規模較大、經濟實力較強、較成熟的高科技企業。對于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政府可以通過提供各種扶持優惠政策,如提供資金貸款和基礎設施,為中小企業建立創業中心等,幫助企業實現創新發展。在大型龍頭企業外部經濟作用和新型科技的帶動下,增強經濟實力,培育成為大型高科技企業。通過農產品加工園區的建設,將孵化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有效帶動經濟發展。
是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通過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實現大量農產品加工企業聚集,通過訂單農業、園區就業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將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戶有機聯系,在提升原料農產品售價的同時,可將就業崗位更多留在鄉村,把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豐富農民的收入渠道,實現提升農民整體收入的目標。
編輯搜圖
各地農產品加工園區創建情況
國家大力支持國際、國家、省、市、縣級農產品加工園區創建工作?!度珖l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要求到2025年,每個農牧漁業大縣(市)建設1個農產品加工園,建設300個產值超100億的農產品加工園及一批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
江蘇、四川、廣西、山東等8個省針對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出臺具體政策,推進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集中區、集聚區)建設。河北、安徽、湖北等省在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相關政策文件中支持發展農產品加工園區。江蘇省自2011年啟動了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認定工作,加強規劃引領、政策聚焦、企業入駐、服務配套等工作,全省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如何有效推進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
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如火如荼,如何推進農產品加工園區集聚發展和優化升級,打造推動鄉村產業提檔升級的重要載體,結合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如下。
制定規劃,謀定后動
中國(駐馬店)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是國家農業農村部批準設立的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園區堅持發展規劃先行,先后編制了《中國(駐馬店)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總體(空間)規劃(2018-2035年)》和《中國(駐馬店)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 主要功能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城市設計》,規劃定位打造世界一流、全國領先的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在空間布局上,構建“一心一帶多板塊”的空間結構,其中“一心”為綜合服務中心,承載行政服務、總部金融、商業酒店、商務辦公、科技研發等服務;“一帶”為重陽大道產城融合發展帶,為集生產、生活、生態等功能于一體的產城融合發展軸帶;“多板塊”為高端服務業及居住配套板塊、物流倉儲板塊、新食品制造板塊、智能裝備制造板塊、保健及特醫食品制造板塊。
圍繞“全國一流、世界領先”發展目標,中國(駐馬店)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明晰招商重點、招商層次和招商門檻。開通了招商投資促進網站和農產園網站,制作了招商合作“熱力圖”和農產園投資指南、招商圖譜,出臺了《2021年農產園專題招商工作方案》,挖掘全市各縣區和市直重點單位招商資源,采取“飛地經濟”“園中園”等形式,進一步匯聚招商合力。
?截止目前,園區共簽約項目37個(正式簽約27個、框架協議10個),合同總投資402.9億元。其中,產業類項目22個,產業服務類項目15個。今麥郎年產18萬噸高檔掛面等3個項目已建成投產,伊利乳制品加工示范性牧場、玉鋒大健康生物產業園等9個項目正在建設,富士康準時達等8個項目即將開工建設,蘇州極目機器人、華以農業科技等10個項目簽訂框架協議,正在重點洽談對接康師傅、中國農機院中原分院等38個項目,初步呈現“建成投產一批、簽約落地一批、重點對接一批、包裝儲備一批”的梯次跟進格局。在規劃的指引下,園區有序發展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要載體、國內一流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國家“三鏈同構”示范園區、國家農業對外合作開放重要平臺。
創新驅動,科技賦能
南京白馬農產品加工園區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2平方公里,主要發展食品加工、生物科技、農機裝備等。加工園區依托江蘇南京白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以未來食品等科技創新主攻方向,集聚高校、科研院所、專家團隊的智慧和資源,加快布局未來食品產業。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與江南大學共同發起成立了南京白馬未來食品研究院暨建立未來食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戰略聯盟集聚了包括上述單位在內的38家食品領域的頂尖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成員單位遍布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主要消費區域,為未來食品產業發展提供了全鏈條要素支撐。未來園區將以白馬未來食品研究院為支撐,聚焦食品營養與健康調控、食品新資源生物合成、食品定向設計與重組、食品增材制造與裝備、智慧食品大數據等5大研究方向,培育食品新資源細胞工廠、新型蛋白重組食品制造、個性化精準營養食品加工、特殊需求健康食品加工、智慧化健康中央工業廚房、食品智慧加工裝備等6大新興業態。
目前加工園區已入駐金萬辰生物、中亮、沃德綠集團、南京農大肉類、奧邁、澤朗、常力蜂業等50多家企業。園區內建有高自動化程度的牛排加工廠、國內單品規模最大的金針菇工廠和一批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智能制造中心、生產研發基地和高端創新研發平臺。實施“科技創新+產業集群”,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戰略聯盟以及校企合作機制,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及工程技術中心13個,建立特色漿果研發加工、農產品質量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16個。集中區入駐規模企業32家,年銷售超過36億元,帶動3萬多農戶增收致富。
編輯搜圖
聚焦特色,融合發展
眉山“中國泡菜城”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的岷江東岸片區,是全國第一個規模最大、功能最全、工藝最新的泡菜產業園區,園區規劃面積17.94平方公里,已建成核心工業區5.1平方公里。
眉山“中國泡菜城”成功創建四川省級農產品加工園區,將“小菜園”做成了“大基地”;做優產品加工,將“小產品”做成了“大品牌”;做活銷售市場,將“小泡菜”做成了“大產業”。通過不懈努力,眉山“中國泡菜城”實現“七個全國唯一”:
一是唯一的泡菜食品產業城,現已帶動1萬余人到泡菜企業務工,年務工收入近5億元;
二是唯一的國家級泡菜質量檢驗中心,是全省首家獲得CNAS認證的地市州政府實驗室,出具的認可范圍內的檢測報告具有國際權威性和互認性;
三是唯一的泡菜產業技術研究院,研發乳酸菌泡菜、低鹽泡菜等新產品100多個,科研成果轉化率達90%以上;
四是唯一的泡菜專業博物館,年均接待境內外游客近100萬人次;
五是唯一經商務部審核頒布的中國泡菜行業標準,首個取得立項的ISO《泡菜》國際標準;
六是唯一的泡菜行業國家4A級旅游景區,已形成以工業旅游為特色的文旅融合研學線路3條;
七是唯一的泡菜食品國際博覽會永久舉辦地,連續十一年成功舉辦國家級泡菜食品專業博覽會,連續舉辦兩屆國家食品安全年會——唯一兩次離京舉辦會議。
編輯搜圖
眉山“中國泡菜城”現入駐企業106戶,規模以上企業44戶,2020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17.43億元、工業稅金2.45億元,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高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示范樣板。
結論和展望
綜合上述案例分析,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要堅持規劃引領,加強政策引導扶持,完善產業服務配套,做精做深全產業鏈條,創新科技驅動,加強品牌宣傳,提升產業帶動能力,從而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的集聚發展和優化升級,打造鄉村產業發展新高地,有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堅持規劃先行,加強政策扶持引導
將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列入區域中長期發展規劃,有關部門把推進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來抓。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科學調查、因地制宜,統一規劃,統籌安排。特別是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平臺建設、龍頭企業發展等項目列入政府及各有關部門支持計劃,給予資金支持。
提高創新能力,建立人才支持體系
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應把科技創新放在突出的位置,通過加強與國內外科研單位、高校的聯系,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長效機制,加大對研究開發的投入,加速農產品加工業高新技術產品的研制和開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
完善產業配套,實現產業融合發展
穩定原料基地建設,鼓勵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原料基地建設,逐步形成一批與加工企業相配套的農產品原料基地。開發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填空白,補短板。同時加強物流、銷售、休閑等相關產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十四五期間”,國家將繼續加大對農產品加工園區的扶持力度,各地應高度重視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將農產品加工園區打造成為鄉村產業發展的“新高地”。?
?文章來源:本文節選自《現代農產品銷售與消費》2021年第29期總第180期,未經許可不得轉載;關注“中農富通”公眾號并在對話頁回復“雜志”即可免費訂閱。
作者:李明秀/中農富通鄉村產業研究院未來食品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