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農業農村部與北京市簽署共同打造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合作框架協議。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吉寧與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唐仁健座談。
蔡奇感謝農業農村部長期以來給予北京市的支持和幫助。他指出,北京是典型的“大城市小農業、大京郊小城區”。廣闊的農村地區是首都城市的戰略腹地、生態屏障和重要水源地,在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升“四個服務”水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笆奈濉睍r期,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堅持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努力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促進農民增收、城鄉融合發展。
蔡奇強調,農業科技創新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也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內容。北京農業科技人才和科研機構等創新資源豐富,有條件也有責任為國家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多作貢獻。要以此次簽署合作協議為契機,瞄準農業科技“高精尖”,集中優勢資源和要素,在戰略科技力量培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國際合作交流等方面率先突破,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農業“中關村”,建設國家級農業科技創新高地。以平谷為重點,積極構建農業科技創新格局,走出一條具有首都特點的鄉村振興之路。發揮部市合作領導小組作用,健全長效溝通和工作協調機制,推動重要合作事項落實落地。
唐仁健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北京作為首都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率先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有基礎有條件,也有特殊標志性意義。農業農村部與北京市共同打造農業“中關村”,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業科技創新重要指示精神的實際行動,是推動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具體舉措,也是推動北京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抓手載體。農業農村部將以簽署合作協議為契機,在政策規劃、資金安排、試點示范、技術人才、改革創新等方面對北京給予傾斜,實打實支持現代種業發展高地、數字農業先行區和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區建設,助力北京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建設宜居宜業鄉村、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打造大城市鄉村全面振興的示范和樣板。
簽署合作協議
會上,雙方共同簽署《農業農村部 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打造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合作框架協議》。北京市委副書記張延昆,市委常委、秘書長張家明,副市長盧彥、靳偉,市政府秘書長戴彬彬,中央農辦副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劉煥鑫,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部總經濟師魏百剛,總農藝師曾衍德等參加。
10月9日—10日,2021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創新大會在北京金海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大會由平谷區人民政府,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首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大會主題為“建設農業中關村,打造農業中國芯”。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盧彥,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發展規劃司司長曾衍德,平谷區委書記唐海龍,北京首農食品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國豐出席大會并致辭。農業農村部科教司副司長李波、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發、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等專家學者出席大會并作主旨演講。
大會以“建設農業中關村,打造農業中國芯”為主題,設置“主論壇+專家論壇+分論壇”3大版塊,開展包括啟動儀式、主旨演講、專家報告、政企交流、展覽展示等20余場活動。中農富通代表受邀參與其中,與政府領導及各企業代表就區域農業發展、農業創新等方面深入交流洽談。
盧彥在大會致辭中表示,圍繞農業中關村建設,要集中資源力量攻克難題,在生物種業、高效設施農業、數字農業、未來食品等重點領域,加快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提高北京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引領帶動北京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平谷區將打造承接國家農業科技在京試驗與成果轉化地,以科技為手段提升企業發展水平,以市場為導向提升創新創造能力,推動平谷大桃、畜禽、蔬菜等重點傳統產業向現代化方向轉型,依托現代種業、大數據、區塊鏈,掌握產業鏈創新鏈的關鍵環節,促進產學研用結合,形成市場化、高品質、高附加值的農業創新發展模式。
▲北京市副市長盧彥致辭
曾衍德在致辭中表示,科技創新是國家富強的立身之本。近年來,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終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大城市小農業、大京郊小城區”的市情農情,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不斷地提升,都市農業、鄉村建設、農村改革都走在全國前列。我們將和北京市一道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支持平谷加快建設高質量農業中關村,用好資源優勢,建設北京農業科技創新基地,打造農業科技創新至高點。創新體制機制,打造都市農業農村現代化標桿。發揮區域優勢作用,更好地加強農業科技開放合作,把農業中關村打造成國際農業協同創新、交流合作的大平臺。
▲ 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曾衍德致辭
平谷區委書記唐海龍在大會開幕致辭中,向一直以來關心支持平谷高質量發展的各位領導、專家、學者、企業表示衷心感謝。他表示,平谷農業科技創新發展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機遇。要順勢而為、順勢而上,擔好農業科技創新的新的光榮使命,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應有貢獻。要立足基礎,擁抱創新,以創新為動力,科技為支撐,打造硬核農業中國芯。要同舟共濟,揚帆遠航,一起努力,打造農業科技領域創新交流的平臺,深入對話溝通,積極建言獻策,共同探求農業科技前沿發展的新趨勢,產業變革的新方向。平谷將以開放的姿態、優質的服務、完備的機制成為創新的沃土、發展的熱土,讓農業科技創新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在平谷有機的銜接,走出科技創新引領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 北京市平谷區委書記唐海龍致辭
北京首農食品集團董事長王國豐在致辭中,對平谷區委區政府以及相關的委辦局給予的項目支持表示衷心感謝,他說,集團將繼續圍繞示范區核心區建設運營,開展全鏈條、全區域、全周期的深入合作,推動產業引導、科技服務、科創孵化等功能的落地,努力打造國內一流的農業產業科技平臺,為國家和北京市種業振興做出更大貢獻。以平谷農科創示范區,作為集團與鄉村振興的主戰場,與區委區政府建設農業中關村,打造農業中國芯,實現集團與政府共同高質量發展的雙贏。
▲北京首農食品集團董事長王國豐致辭
平谷區委副書記、區長吳小杰作題為“攜手共建中國·平谷農業中關村”的演講,匯報了平谷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區建設的基本情況。吳小杰表示,幾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關懷推動下,在市農業農村局、市科委與中關村管委會等相關部門指導幫助下,在科研院校及各大企業和專家們的鼎力支持下,平谷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區建設快速推進,為農業中關村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進入新發展階段,平谷將全力服務首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承擔起時代賦予平谷的職責和使命,推動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一流農業中關村、打造硬核農業中國芯。以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為己任,緊緊抓住“歷史機遇期”“趕超窗口期”,勇攀農業科技高峰,遨游農業產業藍海,建設一流農業中關村、打造硬核農業中國芯,共同攜手書寫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新篇章。
▲平谷區委副書記、區長吳小杰致辭
大會期間,與會嘉賓展開了深度交流與探討。與會嘉賓一致認為,2021年初,北京市委、市政府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方案》。其中明確提出了要有效服務國家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戰略、打造“種業之都”、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等目標。
與會嘉賓紛紛表示,以生命科學、新材料與智能制造、數字化創新為核心的前沿技術正在推動農業產業不斷創新變革,塑造未來農業的宏偉藍圖。農業產業正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革,這是時代賦予農業人的光榮使命,也將為敢于創新者、敢于奮進者帶來價值鏈重塑的時代紅利。
下一步,農業中關村將圍繞現代種業、數字農業等“高精尖”領域、“卡脖子”環節推動開展技術攻關,創建“國家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探索建設“種業特區”;深化“金三角”合作模式,充分發揮孵化加速器作用,運用“揭榜掛帥”、“賽馬”模式,激發各主體創新潛能;加快推進“互聯網+大桃”、數字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等項目建設,構建農業數字化平臺;整合平谷區內各類資源,促進聯動發展;積極吸引更多國際高端人才、農業科技專業人才,建設農業科技人才高地;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產業合作,增進交流互鑒,打造國際農業產業園;更好發揮金融服務作用,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強大金融資金支持,打造金融服務農業科技創新試驗區。此外,還將啟動農業中關村三年行動計劃編制工作,出臺農業中關村十條激勵政策,創造更加優質的環境,建設一流“農業中關村”、打造硬核“農業中國芯”,加速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科技創新是國家富強的立身之本。中農富通作為服務于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農業高科技服務企業,一直堅持科技創新,踐行科技興農理念,聚焦現代種業、智慧農業、智能裝備、食品安全等領域,始終堅持創新方法與企業技術研發、實踐應用相結合,每年研發近百項專利及軟著成果,榮獲諸多獎項。同時,中農富通在服務三農的過程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未來圍繞農業中關村建設,在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等方面,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及區域發展戰略,共同推動農業強國建設。
▼2021年中國創新方法大賽北京賽區決賽于9月28日舉辦,主題為“激發創新活力,促進自立自強?!北本┵悈^決賽有近200個項目參賽。中農富通一直堅持科技創新,引領科技興農領域蓬勃發展,并在2021年中國創新方法大賽中再獲佳績。中農富通共有5個項目參加北京賽區決賽,均取得了優異成績,包括一等獎項目1個、二等獎項目2個、三等獎項目2個,并獲得了優秀組織獎。
▼中農富通始終將農業科技創新放在戰略位置上,始終立足高校人才、學科、技術優勢,整合科研院所優秀資源,研發服務于設施農業、都市農業的新思維、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新設施、新設備、新品種,開展學術研究、科技推廣、知識產權保護等工作,加速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
▲中農富通大型連棟溫室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