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生鮮市場的零售模式發生了諸多變化,生鮮電商和社區團購紛紛入場,一直吸引著大眾的目光,然而這兩天,記者在線下走訪的時候發現,線下的菜市場依然聚集了超高人氣,當前生鮮市場零售究竟是怎樣的狀態呢?
線下客流穩定提升 菜市場仍是買菜首選
每天早上的七八點鐘是菜市場最熱鬧的時間,叫賣聲、聊天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品類齊全,便宜低價是菜市場最鮮明的特點,大部分經營蔬菜水果的商販都是天不亮就出發,從批發市場或者是周邊的農田運回最新鮮的一批菜品,一般都能當天賣完。
上海市普陀區高陵路菜市場商販李澤標表示,滴水湖的8424西瓜進價4元錢每公斤,賣4.8元每公斤。
記者查詢了生鮮電商平臺,但從標價來看,相同品種的西瓜,3kg左右的售價為33元,相比菜市場要貴出一倍多。在走訪中記者了解到,菜市場的消費者忠誠度普遍較高,往往傾向于選擇固定的攤位和商販,整體客流較為穩定,部分菜市場的客流相比去年同期還有10%-20%的提升。對附近居民而言,買菜更像是一項社交活動,一種生活方式。
這兩年,上海對不少傳統菜市場也進行了改造,不僅環境設計更加美觀整潔,經營業態也更加豐富。有的引入了早餐小吃,有的設置了平價專柜,吸引的客流也越來越多。不少商戶表示,盡管生鮮電商的出現帶來了一定沖擊,但目前他們對這門生意依然很有信心。
菜市場和生鮮電商其實都是生鮮零售的不同服務場景,電商平臺能夠為許多人提供方便,但菜市場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城市標配。清脆新鮮的蔬菜水果,豐富鮮活的肉禽水產,在每個清晨按時叫醒附近的居民,來到熱鬧的菜場挑選食材、砍砍價、聊聊天,這也是不少居民延續數十載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
生鮮電商深度用戶:三年下單1200次 節省6000余元
另一邊,生鮮電商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賽段。相關報告顯示,預計2023年生鮮電商行業規模將超萬億。今年以來,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兩家平臺先后在美股上市,生鮮電商行業的融資案例也有十多起,那么當前生鮮電商平臺的發展如何呢?
危紅章是一家生鮮電商平臺的前置倉配送員,每天從6點鐘開始,接單、送單,忙得停不下來。在上海,生鮮前置倉的配送距離一般在三公里以內,分揀員會提前將生鮮產品打包好直接交給配送員,在記者跟著危紅章拍攝的十五分鐘內,他就已經完成了三單配送。
家住上海市浦東新區的陳阿姨是一位生鮮電商的深度用戶,不到三年的時間里,她已經下單接近1200次。今年陳阿姨剛剛退休返聘,上班之余也會積極參加朋友組織的活動,同時還要兼顧一家人的日常飲食。
陳阿姨告訴記者,剛開始她也是抱著懷疑的態度試試看,后來使用頻次明顯增多,她也越來越依賴生鮮電商?,F在她不僅喜歡研究平臺上的各類優惠券,一些互動小游戲也讓她津津樂道,三年節省了6000多元。
使用生鮮電商的三年時間里也出現過一些問題,但陳阿姨覺得,出于便利性的考慮,在線上線下產品價格差別不大的情況下,她依然愿意選擇線上下單,而對于線上平臺的零售模式,她希望可以豐富產品種類,同時降低客單價。
生鮮電商普遍虧損 要盈利任重道遠
盡管生鮮電商已經吸引了一批忠實用戶,大部分平臺目前依然處于“燒錢”階段。市場對生鮮電商的發展并不完全看好,每日優鮮上市當日破發,叮咚買菜也是高開低走,當前股價都徘徊在發行價附近。七月份以來,還有大型社區團購平臺蜜橙生活申請破產。那么未來生鮮零售行業的發展格局如何?市場又會作何選擇呢?
從行業結構來看,目前生鮮零售依然以傳統線下渠道為主。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生鮮零售市場規模超過5萬億元,但線上零售的占比只有14.6%。盡管營收規模和成交金額都在迅速擴大,但虧損依然是生鮮電商行業的普遍現象。招股書顯示,今年一季度,叮咚買菜的凈虧損達到13.85億元,每日優鮮的凈虧損也超過6億元。
東吳證券零售行業首席分析師 吳勁草:前置倉模式現在主要問題是履約費用率,包括毛利率算下來,它們整體的營業利潤率為負,營業利潤率如果能達到為正,后面扣掉管理費用或其他的稅務費用是能夠看到盈利的,但是現在它們還沒有辦法自己造血。
前置倉的重資產模式、冷鏈物流的配送要求以及招攬新用戶的優惠措施,這些問題是生鮮電商成本高企的主要原因。上市和融資給生鮮電商更長的盈利緩沖期,但要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依然任重道遠。生鮮電商在不斷加大供應鏈投入的同時,也需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提高自有品牌以及特色產品的占比。
對于生鮮電商而言,原產地直采直供直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縮短中間環節,節省成本,但只有需求量足夠大,可以進行規?;少?,才能夠與原產地建立合作,改變流通方式。
總體而言,作為一種高頻、剛需消費,生鮮零售市場依然有著巨大的想象空間。但是,消費模式的改變,必然伴隨著生產、流通等一系列環節的匹配,長期來看,生鮮電商行業會出現多種模式并存的局面,但最后能留下的玩家并不會太多。
東吳證券零售行業首席分析師吳勁草表示,健康的現金流、健康的模式、持久的業態才是大家需要看到的,也就是改造供應鏈、改造物流,從而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更好的產品,才能夠滿足部分人的需求,而不是無限制地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