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知名的“三農專家”,黨國英老師在鄉村振興問題上有哪些觀點呢?黨國英是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鄉村公共服務研究創新團隊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他長期躬耕一線,對鄉村振興議題掌握了鮮活的一手調研資料,并進行理論層面的研究提煉。
一、鄉村振興要回應效率、平等和治理三大難題
達到一定規模的農業經營者和承包權擁有者之間的關系是第一個效率難題。實現經濟效率要走“適度規模經營+社會分工深化+社會化服務”的道路,即建立承包權的交易,但這是一個難點,牽涉舉家轉移難題、小城市發展難題和農產品周期難題。
另一大效率難題是公共服務的難題。通過統計和數據挖掘,他發現城市社區相應支出和農村社區相應支出差不多,但是農村公共服務在人口覆蓋面、服務的質量方面顯然比較差,說明農村的公共服務存在效率問題。
第二個難題是平等難題。平等問題首先表現為有了公共服務和規模經營以后,農民收入是否能得到提高的問題;其次表現為基礎性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問題,即如何使農民在實際上享受到公共服務;第三表現為社會保障與環境的問題,即城市能否承載鄉愁。
發達國家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給農民自由選擇權,包括土地流轉、土地交易的權利,以及在鄉村發展中,使非農業居民的數量超過農民。社會治理要城鄉一體化。從當前情況看,到2040年左右,全國將僅有不到2000萬農業從業人口,一個行政村平均有幾戶人家,此時鄉村治理組織如何設置,需要未雨綢繆。
二 、現代農業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
鄉村振興作為一個局部經濟發展過程,其邏輯關系有4個最核心要素,分別是現代農業、高度專業化的農業產業鏈、合理的城鄉人口布局以及現代產業組織結構。其中,現代農業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農業,尤其是現代農業發展得好不好,與農業規模經營水平、農業產業鏈專業化程度以及農民的產業組織形態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而所有這些因素,受城鄉人口合理布局影響很大。
現代農業是開放型農業,靠刀耕火種、鐵犁牛耕等傳統方式早已不現實。這就意味著,農業產前、產中、產后都要依賴于外界,要和農業區之外的技術、設備、人才等要素建立聯系。
這就產生城鄉人口合理布局的要求?,F代農業想要得到持續、健康發展,產業鏈服務一定要現代化,產業鏈服務需要人,而這些人也要得到服務,而且必須是達到城市品質的服務,否則農業產業鏈不能吸引到優質勞動資源。
三 、鄉村振興要有正確的城鄉區劃
現階段,對農村、城市的劃分,是根據政府的層級來作的。但在過去城市化過程中,城市、村莊的定義已經發生變化,需要更明晰,農民、城市人的區分也需要明晰?,F在很多農民根本不下地,不屬于“地畔農民”,對城鄉關系,需要有總體認識。
城鄉界定方面的問題會對國民經濟管理產生誤導。首先,城鄉界定不科學不利于形成精準政策指向。寬泛的鄉村概念夸大了國家對鄉村的投入,難以避免農業投入的“非農化”傾向。例如,國家財政的農林水支出項下的農村綜合改革支出就是一項易于偏離農業支持的投入。
其次,城鄉界定不合理也不利于引導社會資本合理流動。有的民間投資項目名義上投到了農村,發展所謂興農產業,得到了政府支持,但長期看與農業現代化無關,還因為失去了非農投資的聚集效應,形成了低效率投資。
最后,城鄉界定的含糊同樣不利于引導人口合理流動。中國的城市化率總體上還不高,現有不少建制鎮有必要、也有可能發展成為小城市,使中國大約在“胡煥庸線”沿線及以東的廣大區域上,平均約每300平方公里出現一座小城市。小城市要真正按照城市的標準來建設,使其成為服務農業產業鏈現代化的基地與特色產業發展的基地。但是,目前的建制鎮角色定位比較尷尬,對各種要素的吸引力不強,亟須正名。
四、鄉村發展的真正節點在小城市
鄉村發展的真正節點在小城市,它是農業農村服務人才的落腳點,先進文化的承載基地,一個集大成的集散中心。根據國際經驗,可以在每100—300平方公里能形成一個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并有城市的公共服務品質,使專業農戶最多用半小時車程到達這個中心,同樣,中心的各類服務人員也最多用半小時車程就能抵達任何一個農場,應該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備條件。
小城市建設要有高品質,一個縣城最好的公共設施不是縣政府辦公樓,應是學校、醫院、圖書館;且布局要均衡,能夠覆蓋100至300公里;人口要有規模,至少要在3萬人以上,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五、鄉村振興要實現農村社會分工深化
伴隨城市經濟部門的擴大和就業轉移,農戶的平均土地經營規模逐步擴大,其主體逐步成為專業農戶。專業農戶每年在地頭生產環節及農業產業鏈的其他環節的工作日使其達到充分就業的水平,是農民獲取社會平均收入的保障,也是農民富裕的基礎。據筆者估算,我國農戶數量減少到3000萬戶左右時,其專業化水平將有可能保障其收入接近城市部門的水平。鄉村發展也是農業區域專業化的過程。不同地區因自然稟賦差異以及規模經濟差異,導致農業地域分工專業化。分工擴大會大幅度地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和管理效益,并引起農業經營組織機制的變革和農村社會結構的變化。
農業專業化的組織載體主要是家庭農場與農民專業合作社?,F代農業技術的進步,足以使一家農戶擁有很大的土地經營規模。一臺先進的多用途農業機械,每一個工作日可以完成數千畝作業量。所以,在地頭生產環節,不必讓農民組成合作組織,更不需要退回到農業集體經濟時代。但在農業的服務、流通和加工環節,農戶的合作規模越大越好。從國際經驗看,我國大型農業專業合作社在全國形成幾十家最好。
六、鄉村振興要發展“強農業,小農村”
振興鄉村,眼睛不能只盯著鄉村,必須將城鄉融合作為鄉村振興的根本前提,進一步發揮城市對于鄉村的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提高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專業化水平。
鄉村振興就要發展“強農業,小農村”。通過城市化吸引勞動力轉移,把城市做大做強,最后把農業本身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讓農民變成專業農民,真正的農村居民點就收縮為主要住新型職業農民。這才是城是城、村是村,又有發達的交通網絡連接。走好城鄉融合發展之路,由城市引領鄉村,首先要讓城市宜居。城市要建設好,提高居民居住的品質。
七、難以進入社會就業分工系統的農村人口應該進城
在就業競爭誘導下,小農戶因虧損而傾向于進入城市謀生,并定居到城市,使留在農村的農民成為全面卷入社會分工系統的專業化的富裕人口。那些難以進入社會就業分工系統的農村人口,例如各類殘障失能人口,應該獲得國家和社會幫助,但這部分人不適合居住在農村,應該進入城市獲得更有效的幫助?,F代政府的窮人住房計劃(通常是樓房)和營養計劃在城市更容易實行,財務成本更低。農村人口布局出現大變化以后,這部分人口若與專業農戶分散居住在小型居民點,他們就無法更好地享受到任何其他公共服務。如果有政府適當引導,農村窮人會逐漸轉移到城市,使農村居民的中產化更容易實現。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后,要通過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建立,使預防貧困發生機制內生化,形成法治保障、市場主導、政府調節的常態運行體制,使國家脫貧政策轉變為一般性收入分配政策,實現社會收入分配的公平正義。
八、鄉村振興要實現農戶充分分享農業產業鏈收入
對發達國家農業經營數據的分析表明,即使農場經營規模很大,例如美國的專業化農場(不算低銷售額農場)經營土地面積平均在幾百公頃以上,農戶的農場經營收入也只占總收入比較小的一部分,通常在20%左右。農戶在農場經營范圍以外的收入占比多少以及構成情況,各國有所不同,但均與農戶分享農業產業鏈其他環節的收入有關。從我國官方數據推算,我國食品產業鏈的價值大約是農業原料價值的2倍。農業產業鏈主要包括部分飲料、部分紡織品、煙草加工以及其他使用農業原料的加工業。按美國的經驗,食品產業鏈也是農場增加值的2倍左右,而農業產業鏈的價值總額是農業增加值的5倍左右??梢娹r業產業鏈的價值增值在食品產業鏈之外更加重要。
農民分享農業產業鏈收入的重要渠道是成為合作社的社員或股東,而合作社必須是盡可能覆蓋農業產業鏈的巨型合作社。農場生產也需要規模經營,但農場生產是土地密集型的,可以與很少的勞動力相匹配。所以,農戶不需要用自己的土地加入合作社。但農業產業鏈的經營組織必須是資本密集型的,有的環節還是勞動密集型的。因此,在合作社里,農民需要進行“資本合作”與“勞動合作”,否則不能實現規模經營。合作社的組織形式也需要有所變革,不需要拘泥于國際合作社聯盟舊有的規定。
九、未來的鄉村要有四個方面變化
一是鄉村人口還是要往外走,要向中小城市轉移,以實現社會治理與服務的均衡;真正的農業區僅是小型農民居住點;到時,大地景觀都要發生變化。
二是農民收入要比城里人平均收入高。
三是要有效改善農村環境。
四是農業要提供質優價廉的農產品,讓中國人在吃飯安全品質上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