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試驗場上碳中和還是個新角色,農業如何為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貢獻自身潛在的力量,如何在保民生中拉動生態價值?綠水青山之中,蘊藏了大量的產業機會。
(一)改革的突破 鄧小平同志講: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習近平總書記講:農村改革是從調整農民與土地的關系開啟的。具體講,農村改革是從打破集體土地只能由集體統一經營的僵化認識和體制后才取得突破的。之后,農村集體土地開始實行由農民家庭承包經營。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形成,最初是農民的自主自發行為,但黨對農民的創造始終高度關注,不斷對其進行總結、提煉和完善,并把其中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提升為政策進行推廣。 農村最初出現“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時,中央并不贊成。1978年12月22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
協議從更好發揮開發性金融功能和作用出發,針對性提出聚焦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助力農村基礎設施提質升級、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積極探索創新支持鄉村產業發展等合作內容,明確合作落實部門,健全聯合協調機制,開展重點項目對接。為促進協議高質量落地實施,三方制定了具體合作方案,提出了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縣(區)域垃圾污水處理、鄉村建設行動、鄉村產業發展、農業對外合作等具體事項,明確了時間節點和責任單位,并就合作探索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中長期信貸模式達成共
南瓜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 C、果膠、淀粉和糖類等營養物質,營養全面、食用方法多樣,是國際公認的保健蔬菜,深受消費者喜愛。南瓜種植簡單,生產易標準化,單產高,效益好,生產者喜歡種植。嫩南瓜主要作為蔬菜隨采隨銷,老熟南瓜通過貯藏延長供應期,可實現均衡供應,尤其秋收南瓜的貯藏對冬季供應至關重要。因南瓜腐爛甚至爛庫問題時有發生,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為此,北京市農技專家提出如下指導意見,以降低損耗率,保證貯藏效果,供廣大南瓜生產經營者參考。 達到老熟標準的地栽南瓜
帶秧晾曬花生 京郊種植的花生已經陸續開始收獲,適時收獲,是保障花生品質,減少損失的重要技術措施?;ㄉ斋@過早,產量低、品質差;收獲過晚,落果多,損失大,且休眠期短的品種易發芽。為保障花生高產、優質,收獲要及時,北京市農技專家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近年來,休閑農業迅速崛起,對農業增值增效、農民創業增收、農村繁榮穩定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而要發揮農業休閑、觀光、旅游等功能,必須建設配套的商業和服務設施,勢必要涉及土地問題。我國實行嚴格的基本農田保護和建設用地管理政策,它們之間會不會產生矛盾?
近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都用不同篇幅把脈農機裝備發展,并始終強調堅持創新主線。其中,2021年提出“提高農機裝備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研發制造”。2022年進一步突出強調“全面梳理短板弱項,加強農機裝備工程化協同攻關”。加快提升農機裝備科技創新及應用水平,強化現代農業物質裝備支撐,發揮其在節糧減損、農業增產中的關鍵作用,事關糧食生產穩定和農民增收,有助于確保嚴守兩條“底線”。與此同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重構世界創新版圖、國際經貿格局深度調整背景下,對如何實現農機裝備
智慧農業,正快馬加鞭,飛馳在中國田間地頭!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智慧農業市場規模達685億元左右,其中數據平臺服務、無人機植保、精細化養殖、農機自動駕駛分別占比40%、35%、15%、10%,預計2022年我國智慧農業市場規模達743億元。在巨大市場誘惑下,近些年,智慧農業已經成為創業及經營布局的重要賽道,京東、阿里、華為等頭部的科技公司、互聯網公司紛紛下沉發力。但是,我國的智慧農業還處于初級階段、技術比較落后,人才缺乏,商業模式也有待改進,可謂是“一半冰山一半火焰”!當然,問題也是機會...